东北之窗发布东北地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首页|设为主页

“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叩门“太空站时代”

来源:东北之窗   日期:2011-12-09  作者:fanfan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人的梦想。2011年,人正以“加速度”将“上天入海”的梦想变为现实。

  叩门“太空站时代”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牵、成功对接。两个航天器形成互联互通的刚性组合体翱翔太空。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分离后,又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17日,“神舟八号”飞船从太空安全返回地球,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这标志着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

  “发射、对接、返回”是载人航天活动中三项最重要技术。从1999年初冬“神舟一号”顺利升空,到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飞天之旅”,再到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分离和返回,12年来,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按照计划,2020年前后,将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

  6日,圆满完成“火星—500”试验的志愿者王跃回国。王跃在520天密闭试验中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了经验。在“火星—500”试验中中方3大项目参试工作也圆满完成。

  载人深潜纪录刷新

  7月26日,空重不超过22吨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着3名潜航员,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海深,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刷新载人深潜纪录。

  与“载人航天”一样,“载人深潜”也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蛟龙”号的研制,集结了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从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总装联调、水池试验等每个阶段,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液压阀路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根据计划,“蛟龙”号将在2012年进行7000米深海试,冲击深潜世界纪录。

  11月30日,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整合了当今海洋基础科考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的“科学”号,被誉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它将与现有和将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专业调查船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海洋探测调查的完整体系,使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1年,成功召开了首次全国极地工作会议,启动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专项,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正式获批,一年一度的南极考察如期举行,正一步一个脚印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

  “科学精神”光彩照人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尽管在国内存有争议,但美国拉斯克基金会认为,评奖关键看3个方面: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做到了3个第一。而且,她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创造性地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

  在屠呦呦身上,人们看到了科学家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011年,一名22岁的大学生给人带来惊喜。在世界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10余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本科生刘路成功破解。这位“数学天才”在不断遭受争议的教育环境中出现,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期望: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环境,使的“创新土壤”更肥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