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之窗 日期:2011-12-05 作者:fanfan
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拍照片并收发电子邮件……使用iOS、黑莓和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功能强大。然而,提供通讯和娱乐便利之际,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暗藏陷阱,威胁机主隐私安全。
无论联系人名单、上网喜好还是机主的个人行踪,都可能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自动收集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难料。
窃密高手
智能手机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在于安装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是潜在的“窃密高手”,对机主个人隐私构成威胁。今年4月,两名电脑安全专家发现,苹果公司发布的iOS4版手机操作系统有安全漏洞。该漏洞允许iPhone4手机以秒为单位,收集用户所在地经纬度数据和时间标记,将其存储在一个未加密保护的文件夹中。随着用户执行“同步”操作,这些信息被复制至个人电脑。这意味着,只要拿到用户手机和电脑,任何第三方即可获得用户行踪隐私。
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需要获得用户手机隐私信息,包括浏览过的网页内容、通讯录、储存文档等。这些程序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手机号码和手机特有的序列号以及手机中其他信息。信息分析商可以把所有这些信息汇集成包括手机使用者的身份和兴趣爱好等在内,对推销商品颇有价值的个人消费档案。
用户信息遭泄露往往与用户自身缺乏保护隐私意识相关。下载和安装一些应用程序前,手机屏幕上会显示包括隐私条款在内的协议。不少人不仔细阅读协议,就点击“接受”。
广告驱使
网络时代广告业追求更强的针对性。智能手机机主的上网习惯、爱好和审美情趣等个人信息对广告业、搜索引擎、零售业等行业都颇具价值。
网络广告服务商尤其青睐这类信息。他们有专门的服务器,可以收集和整理手机应用程序发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向消费者定向投放广告,或者为广告主和网络媒体充当中介,最终使企业在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中精确定位潜在客户。
法律盲点
网络安全专家特洛伊·H·万农特别警告,下载免费应用程序要格外谨慎。“不少程序开发商收集设备信息并将其存储于第三方服务器,以此构建广告或设备档案。”他说,“几乎所有免费程序都使用广告软件,这样提供免费应用的开发商才能有收入。到底有多少应用程序收集并转发这类‘个人’设备数据以构建广告档案?”
没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法律对此并无要求。然而,智能手机机主隐私遭侵犯的问题不容忽视。今年夏天,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技术与隐私事务小组委员会就此举行听证会。该小组委员会主席艾尔·弗兰肯参议员呼吁,推出可能涉及使用者所在方位的应用程序时,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应该附注隐私保护条款。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