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之窗 日期:2011-11-25 作者:fanfan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是大国农业。在当前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大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我国大国农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等作了分析,对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进行了探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全球农业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大国农业特征,深刻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路径、模式,并对进一步强化农业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
大国农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大国农业之大,在于供求规模大、区域差异大、农业人口规模大。这三者构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使我国农业表现出诸多区别于其他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特征发生深刻变化。从横向上看,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日益明显。农业的产品供给、市场贡献等基本功能持续存在并得到加强,同时一些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并大为拓展,如秸秆利用、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凸显出农业的生态环保功能;乡村旅游、“农家乐”遍地开花,凸显出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等等。传统农林牧渔四大产业的划分已无法涵盖现代农业的全部内容。从纵向上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环环相扣,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等相互整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兼顾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有难度。受制于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的基本国情,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但始终没有摆脱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人口数量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4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对各品种生产有所取舍,重点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其他品种则需要通过国际贸易适当调剂。既要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品结构进行平衡,也要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产业进行平衡。
克服要素短缺的挑战更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重通过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实现对传统要素的部分更新替代,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增长和农业产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缺位都将形成短板效应,影响到全要素的集成配套和组合效力。对比其他,我国克服要素短缺的挑战更大。如以色列针对水资源短缺、美国针对劳动力短缺、日本针对土地短缺等要素约束,比较容易通过强化其他要素组合进行弥补。而我国每一种生产要素短缺都有可能形成短板,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谨慎对待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能力。
平衡自给与进口的关系难度较大。开放的现代农业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突破生产要素制约、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此不强求全部农产品的完全自给。但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巨大,决定了农产品进口品种和数量都有明确的选择性和阶段性。以粮食为例,2010/2011年度全球粮食产量约23亿吨,而我国粮食产量占到约1/4;全球每年粮食国际贸易量约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消费量的1/2。大量进口将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极大增加我国农业的市场风险。因此,平衡自给与进口的关系难度较大。
与宏观经济和全球农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但其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今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特别是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对保增长、控物价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提高,为扩内需、调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