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顺生产车间。 9月1日,迎着初秋的阳光,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七台河。汽车沿着高速公路刚刚驶入这座奥运冠军之城,采访团就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冠军元素:公路两边的草坪上嵌入了“奋勇向前”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城市雕塑,进入市区后,冠军桥、冠军湾、冠军馆等一系列景观次第映入眼帘。 “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精神赋予了七台河人聚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拼劲儿和闯劲儿,它激励着七台河人一次又一次交出亮眼的答卷:今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13.2亿元、增长60.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24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率92%、投资完成率57.6%,位居全省前列。 接续奋斗打造冠军之城 一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为何会成为冬奥冠军的摇篮?走进桃山湖畔的短道速滑冠军馆你会找到全部答案,这里的各个展厅通过实物、雕塑、图片、资料、音像等形式,详细记录了七台河近半个世纪滑冰事业的发展史和辉煌成就。 与大多数大平层的展馆不同,冠军馆是一座城市观光塔,塔高83米,寓意七台河1983年成为地级市;塔身四面设置钟表,寓意七台河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步入一楼大厅,迎面就能看到金牌榜,展示了七台河市自1991年以来在短道速滑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共产生冬奥和世界冠军12名,获得冬奥会金牌7枚、特奥会金牌4枚、世界级金牌177枚,国家级金牌540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 展馆另一边,名为“冠军路”的展区也格外引人注目,两面挂满废旧冰鞋的墙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冠军是怎样练成的”。 冠军城市奠基人——孟庆余教练自组建七台河市第一支速滑队伍开始,就一直在开拓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没有食堂就自己办、没有冰场就自己浇、没有训练器材就自己做、没有教材就自己写……对于孟庆余来说,只有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在孟庆余的带领和感染下,七台河四代教练员接续奋斗从一支短道速滑队发展到拥有业余、半专业、专业训练队3个层次20支速滑队;从在训运动员仅有30人,发展到在训运动员622人、全市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380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群教练员日复一日地奉献与付出,七台河才一跃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城市。 如今,七台河历经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七台河的成功经验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