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瘦肉与金融有何相干?位于增城中新镇的一农企是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之一,上半年获得专项再贷款后,其生猪养殖场规模从原来的3万头增加到6万头。
这是金融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和企业较多,在广州一系列金融政策助推下,贷款成为很多企业的“生命补给”。也因为金融“活水”的灌溉,实体经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恢复,复苏劲头更足,市场信心增强……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市第四大产业,在支持“六稳”“六保”、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护航广州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活水浇灌:信用贷成企业新增贷款主体
“在公司资金周转面临巨大压力时,我收到广州市人才办关于‘广聚英才贷’产品的短信,心里非常激动,马上联系了银行。意想不到的是,建行仅用一周就完成了从收集资料到放款的过程,为公司发展‘雪中送炭’。”作为广州高层次人才,李先生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因物流受阻,他的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国外出口收汇中受到影响。面对不断积压的订单,公司经营周转压力日益增加,急需资金支持。因为“广聚英才贷”,企业获得1950万元贷款,稳住了正常经营,把握住生产机遇,扩大了市场。
有人才的活力涌流才有蓬勃的城市竞争力。截至目前,该融资服务项目贷款投放金额已超亿元。当前,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信心。贷款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金融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广州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贷款余额在2015年末为5800多亿元,截至今年10月末已增加至1.2万亿元,5年期间翻了一番。今年前10个月,信用贷款占全市企业贷款增加额的比重达到56%,同期抵押质押贷款占比不到1/4,保证贷款占比为1/5,信用贷款构成了企业新增贷款的主体。
在信贷融资的支持下,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融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尤其是这些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分析能力、研判能力、把控能力都比过去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广州企业现金流状况比过去更加健康,财务管理比过去更加规范,所以金融机构愿意根据企业信用来发放贷款。
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拿到资金、重获发展信心,为老百姓逐渐恢复“买买买”的美好生活创造了条件。
险资入粤:超万亿元险资助力基建和生产
在2019年险资入粤突破万亿元之后,2020年初,险资支持大湾区建设显现良好开端。越秀集团与人保正式签约设立人保越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案例。双方合作发起设立的产业基金总规模达百亿元人民币,该一期基金(规模30亿元)落地后,双方还将共同发起设立主要投向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民币母基金和美元母基金。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与实体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以及人保资产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是险资最为关注的区域,投资金额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保险资金、科技保险等更是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在近日举行的“2020广东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透露,截至10月末,保险资金在省内累计投资突破万亿元;科技保险为超过3万家次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全经营流程提供了约1万亿元的风险保障。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投资能源、水利、地铁、港口、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三旧改造、商业新区、健康养老等重点项目,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发展。
在这背后,险资看中的正是广东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营商环境,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有信心。其中,在保险业中排名前列的人寿过去三年在广州市投融资总额就达到1536亿元。
广东银保监局表示,将进一步推动“险资入粤”,重点从平台搭建、监测引导等方面发力,运用好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的优势,积极服务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创新不止:推多种特色金融解融资难问题
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题担保融资,担保费率只有1%~1.5%,政府部门还将对企业进行补贴,可以实现0担保费。这是增城在金融领域的一项创新,成立南粤国投、出台融资担保政策,积极发挥担保杠杆作用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全区优质中小微企业,为符合增城区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势头良好,但缺乏抵押物的科技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营业额达4000万元的广州同宇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金坪坦言:“担保融资对我们中小微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主要是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利息实惠。不过需要符合条件才有可能获得融资。”
像这样的企业还不少,在他们看来,后疫情时期,希望可以抓住降低融资成本的机会更换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李金坪说:“先进的生产设备大约200万元,更换后可减少15名工人,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不止于此,此前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准首批银行复制推广FT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适用于境外、南沙及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的主体。广州持续发力,推动自贸区账户FT账户业务的发展,截至第三季度南沙自贸区片区内的企业,已累计开立FT账户1140户,办理企业FT向下跨境结算近900亿元。
广州的金融业创新早已扬帆起航,不仅是全国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城市之一,还是全国一线城市中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市试验区获批3年多以来,广州市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和经济可持续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超3500亿元,全市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超过690亿元,总量居各试验区第一;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59亿吨,排名全国第一。
数说金融“活水”
●前三季度,广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16亿元,同比增长8.9%,占GDP比重9.8%。
●广州金融业税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9.4%,占总税收比重为9.5%。
●广州市本外币存款余额6.56万亿元,贷款余额5.30万亿元,贷款增速居北上广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保费收入1187.5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境内外上市公司共197家,今年新增17家。
●截至8月,广州市已发行新增政府债券48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5亿元,专项债券470亿元。债券资金主要投入白云机场扩建、粤港澳大湾区污水联合防治等重点项目建设。
【记者】陈丽莉、林晓丽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