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科技 >

技术驱动 福州科特派“赶海”有新招

发布时间:2020-12-11    来源:    作者:

  福州科特派将服务领域从单一渔业生产领域,拓宽到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设备制造、鱼类观赏等二三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创新品牌,推动当地渔民增收致富,为海洋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新路。

  “我们夫妻俩在百洋海味食品公司(以下简称百洋公司)上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如今,老家的新房子盖好了,心里很踏实。”11月25日,来自福州对口帮扶对象甘肃省定西市的贫困户张录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夹心鱼豆腐、Q弹的鱼丸、菌菇口味的虾滑……得益于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农科院赖谱富副研究员团队的技术支撑,百洋公司系列海产品迅速在网上走红,进入全国29个城市400多家卖场、超市,出口至13个和地区,从一家小企业蜕变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接纳了近40名和张录全夫妻一样的定西籍贫困户务工人员。

  早在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据福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林亚平介绍,近年来,福州市充分发挥科特派“机制活”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推进科特派服务领域从单一渔业生产领域,拓宽到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设备制造、鱼类观赏等二三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创新品牌,推动当地渔民增收致富,为海洋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新路。

  提升附加值,打造海产品“爆款”

  赖谱富是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精深加工与功能食品研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3年前,位于福州市连江县的百洋公司,还是一家水产品粗加工企业,遇到了深加工技术缺乏、产品结构单一等发展瓶颈。在赖谱富团队多年技术支持下,该公司“解锁”了鱼、虾、贝类26种新吃法,9项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其中不乏福州鱼丸、夹心鱼豆腐等“爆款”产品。

  “虽是小小的鱼丸,其中却应用了多项行业先进技术。”百洋公司副总经理滕丽容说。原来,普通鱼丸鱼糜的凝胶强度低,入口软烂,煮久了更影响口感。为此,赖谱富开始了“头脑风暴”。他从制作鱼丸的鱼糜入手,融入复合酶解嫩化、挤压微细化等技术,大幅度提高鱼糜的凝胶强度,让鱼丸口感Q弹,且“久煮不烂”。

  13年来,赖谱富团队研发的鱼糜虾糜、虾皮等多项技术及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带动百洋公司解决了800多人就业,并帮助当地渔民脱贫致富。特别是,百洋公司与定西凯龙淀粉公司合作,帮助定西解决土豆销路问题,带动凯龙淀粉公司对接当地贫困户797户将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每户每年保底可分红4000元。

  在连江,亿达食品与朱蓓薇院士科特派团队合作,一根小小的海带运用了多项精深加工技术后,变成了海带酥、海带脆片等“网红”产品,建立了更长、更有附加值的产业链。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潜力产业,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福州市科技局社农处处长郭文涛说,该局还组织科特派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通过探索舌尖上的美味背后的科技文化元素,引起观众和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人工调配“海水”,把海景“搬”回家

  珊瑚礁下,海星躺在细沙里伸懒腰;碧蓝“海水”里,小丑鱼和水晶虾成双结对游玩……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孔元村的福建珊瑚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珊瑚海公司)的生态鱼缸,把原本要潜到马尔代夫海里30多米深才能见到的海洋生物,“搬”进老百姓的家里,让大家在家中便可一饱眼福。

  全球观赏鱼年贸易额高达50亿美元,而我国观赏鱼年出口创汇仅约2亿美元。为此,国内观赏鱼产业也被看成“新蓝海”。珊瑚海公司负责人马儿告诉记者,该公司致力于国内家庭水族箱研发技术的变革,还计划把马尔代夫的海景“搬”到中西部地区,用特色产业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然而,在远离大海的地方规模化养殖珊瑚等海洋生物,在国内没有先例。为此,珊瑚海公司与福建省科特派、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林镇跃团队进行了合作。

  “养殖珊瑚是门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活,首先要模拟珊瑚生存的生态环境。”马儿说,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企业采用全球领先的海洋微生态模拟技术,人工调配出“海水”,通过智能化系统自动控制海水缸的多种参数,经过数月稳定、培养、驯化、繁育,使每一个独立的生态海景接近于热带海洋珊瑚礁生态景观。

  近几年,小丑鱼深受水族玩家们的喜爱,国内的小丑鱼大多是依靠捕捞天然成熟的个体进行养殖。为此,林镇跃团队协助企业实现了小丑鱼的规模化人工扩繁,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小丑鱼品种供应不稳定,运输销售环节损失大等问题。

  如今,在科特派团队的推动下,该企业已经掌握了20多种活体珊瑚和小丑鱼的繁育技术,形成了国内首条行业繁育技术的产业化生产链,预计其产业链上下游将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

  智慧养殖,掀起塘边“绿色革命”

  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建光村,对虾养殖户林燕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向记者亮出最新的“成绩单”:对虾养殖塘已全部出塘,今年养殖产量较往年提高10%以上。

  “早前,养殖池塘的水质越来越差,对虾养殖病害时常暴发,又不敢使用化学药物,束手无策!”林燕峰说,如今在福建省科特派、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副教授袁宗胜指导下,不仅提高了养殖水质,还探索引入传感器设备、智能控制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溶解氧、水温、pH等数据,让养殖智慧可控。

  福州市对虾养殖面积、年产量和年加工量均居福建省首位,具有优势养殖资源的“琅岐对虾”声名远播。但随着对虾高密度养殖,大量的残余饵料和水产动物排泄物沉积于池底,导致养殖水体低氧,污染加重。因此,养殖水体的水环境调控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难题,袁宗胜带着水质监测设备及其研发新成果——新型高效复合微生态制剂来到了林燕峰的养殖塘。“对虾养殖的关键是调控水质。”袁宗胜说,通过对养殖水体每天6次取样,连续7天检测分析后,他制订出了新型高效复合微生态制剂产品,并采用活化喷洒及拌料相结合的调水、稳水技术方案。随着该方案的实施,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提高了,水质也变好了。周边对虾养殖户林信发等人纷纷表示来年要扩大养殖面积。

  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紫菜采苗是生产的关键环节,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福州市科特派杨先和、苏荣瑞携手连江县气象局每年制作专题预报,为紫菜壳孢子采苗、收晒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紫菜养殖丰产丰收。他们为福州海耀水产品公司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该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出以紫菜种养加工为主的系列产品,助力渔民增收。2017年中麻村成功摘掉市级贫困村“帽子”。

  “目前,福州市共有1000多名科特派,他们走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脱贫解困,指导农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福州市科技局局长任义文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科特派制度,积极探索科特派服务新模式,加大力度扶持一批科特派项目,推动科特派制度在全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给手机预装“木马”,厂商的生意经不能这么念
下一篇:广西移动倾力打造—东盟5G旅游示范城市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